在做柳樹種植工作的時候,基本上對于土壤沒有很大的要求,總體上的適應能力比較強,能夠更好的耐鹽堿,生態(tài)惡劣的地方也能夠進行生長,不過如果能夠在一些比較肥沃的平原,這樣生長的情況就會更加的不錯,但如果在比較黏的那種土壤當中,很有可能就會出現了爛根的情況。
柳樹是比較通性的植物,基本上不是特別嚴寒的地區(qū)都可以種植這種植物,柳樹如果長得好根莖會非常大,樹木的軀干也會很粗壯很挺拔,所以柳樹會給人們一種濃厚有力的印象,會給人們帶來視覺方面的享受,尤其是和園林技術方面的相結合更是別具一格,更加養(yǎng)眼。
因為柳樹的適應力強,尤其是在水邊,水和柳樹是好的搭檔,柳葉倒映在湖面當中,那種風姿綽約的感覺會讓人們內心十分平靜,也會給人們更加美好的遐想,這是園林的靈魂所在 ,在我國幾乎所有具備水資源的園林當中都會終止柳樹,會給人們視覺上帶來大的美觀。
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面對各種各樣的樹木其實我們是很難進行有效分辨的,因此城市的道旁樹然大家都經常見到,但是基本上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區(qū)分。不過有一些樹木因為太過于常見,大家還是可以輕松認出來的,這其中柳樹就是典型,99%的人都可以把它和其他樹木輕松區(qū)分開來。而這兩年不少城市在選擇道旁樹的時候,柳樹也成為了熱門的選擇。
一年的冬季,我一直關注著校園操場上的那顆柳樹。深冬雪后,柳樹上的葉子依然不少。每天黃昏,柳樹上就落上不少的麻雀。麻雀“嘰嘰喳喳”叫個不停,它們夜間在柳樹上棲息?,F在的草房少了,麻雀們夜間不能再像以樣夜宿在草房里,柳樹為鳥兒們提供了夜宿的場所。
從古至今,很多人喜歡柳樹,春秋時,有個柳下惠。原來不姓柳,因為愛柳才改姓柳。東晉的陶淵明在堂前栽了五棵柳,自號“五柳先生”……
而中國的文學作品中,處處有“柳”的影子,早的《詩經》中的就有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”的詩句,而唐詩宋詞,更是處處籠罩著“細雨柳煙”。隨手翻開一本唐詩宋詞,“柳”的風姿就躍然紙上,古道、石橋、長亭,都有柳樹婆娑,柳條飛舞,柳絮漫天。
“柳”寄托了人們的多種情思,“年年柳色,灞陵傷別”,折柳相送,蘊涵著深深的情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