柱墩石對我們現(xiàn)代生活的影響:由于石柱礅很接近人們的視線,往往成為藝術家施展技藝的好地方,于是就有了隨朝代變化而變化的多種形制和雕飾,成為我國石雕藝術的大門類。先秦時期大多用卵石做墊腳石。秦代已有方達1.4米整石巨柱礎。到了漢代石柱礅有類似覆盆式,也有反斗式,但樣式看上去極為簡樸。至六朝佛教大昌藝術上增加了新動力,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、獅獸、蓮瓣樣式的柱礎。從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馬金龍墓中的石柱礅看,當時石雕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。
柱墩石的這種結構和裝飾功能在家具中也多有體現(xiàn),特別是在桌、椅、凳等家具的腿足低端,我們常常會發(fā)現(xiàn)它的造型和結構功能與柱礎極其相似也經(jīng)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華麗的過程,并在明清時期共存于家具上。在早期的家具立柱底部,古人只是安置幾個簡單的木塊;隨著手工制作技術的不斷提高,家具腿足底部的造型越來越復雜;到明清時期,在家具立柱的底部,又可以看到樸實的造型,例如防“古鏡式”石柱礅圖片形式,這都說明了石柱礅對家具腿足有相當大的影響。
柱墩石的承重功能
柱墩石修建在柱子下面,承接柱子以上的重量,要選擇堅硬的青石或者花崗巖才可以。
柱礎的抗震功能
梁思成曾從建筑和結構形式上對中因木構古建筑作了大量的調(diào)查研究指出柱根。與礎石之間能產(chǎn)生隔震效果。
柱礎的防潮功能
古人很早就發(fā)現(xiàn)石頭不怕潮濕,能起到隔潮的作用。使用石頭來作為柱礎,能達到隔絕地基的潮氣,防止木柱受潮腐爛的目的。一般來說,各地區(qū)的柱礎都會根據(jù)該地區(qū)的氣候特性而采取不同的防潮處理手法:南方多雨和氣候潮濕,一般將屋檐下面以及天井四周的柱礎做得比較高,有的看上去有相當于一半的柱子高度,北方氣候干旱少雨,柱礎沒有做高的必要,一般處理得比較低。還有一種在石礎項面與木柱子底面之間加“躓”來隔潮的做法,就是在木柱的底面與石礎頂面之間放置一塊木紋是水平向的木板。盡管它是木質(zhì)的,但由于木紋為橫向,能夠起到防止水分垂直向上的毛細吸管作用,因此這樣的木躓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隔潮作用,但是隨著時間的久遠,木躓需要更換?!百|(zhì)”除了木質(zhì),還有銅質(zhì),但較為少見。
柱礎石、柱墩石初的出現(xiàn)是基于防止柱子下沉,以及防止柱腳受到潮氣的侵蝕。它只是木構建筑中的一個結構構件,起到承重和防潮的作用。但是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,以及金屬工具強度的增強,石刻藝術得到了發(fā)展。從商代開始,柱礎上便有了云雷圖紋,這是柱礎具有裝飾作用的起始點。在隨后的歷朝歷代中,柱礎的雕刻藝術不斷地發(fā)展變化,呈現(xiàn)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,的美化了室內(nèi)和建筑空間。又因為對于柱礎的雕刻沒有等級限制,柱礎在歷代能工巧匠的手中,成為了施展技藝的空間,也成為了建筑主人體現(xiàn)自己尊榮與情趣愛好的施展地。
柱礎石、柱頂石圖片樣式和設計制作不受規(guī)章制度的約束,猶如脫韁的野馬,花樣眾多。大部分造型精美,繁復的柱礎都是源自于民間。由于柱礎的造型眾多,到目前為止,對于柱礎的式樣沒有確定的劃分。本文在對眾多柱礎進行整理后大致歸納為五大類型:
1、幾何式:四方形柱礎石、六方形柱礎石、八方形柱礎石、圓形柱礎石。
2、器物式:覆斗形柱頂石、覆盆形柱頂石、鼓形柱頂石、鼓鏡形柱頂石、寶瓶形柱頂石、宮燈形柱頂石。
3、動物式:獅形柱墩石、象形柱墩石、羊形柱墩石、蟾蜍形柱墩石、猴形柱墩石、龜形柱墩石等等,一般來說動物樣式的柱墩石、柱礎石價格稍微高一點。
4、植物式:瓜形柱腳石、葫蘆形柱腳石、蓮花瓣形柱腳石等等。
5、復合式柱頂石:由多種形式通過復雜的組合而成柱頂石,這種柱頂石。
從石雕柱礎石圖片來看,這種古建筑柱墩雕刻造型,可以分為兩種。一種是埋于基面以下的,為了承受柱的荷載,防止柱子下沉;一種是基面以上的,是為了隔絕地面的水汽,防止柱腳受潮腐蝕,起了一個保護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