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11年開始,“沾顧”的紫砂作品開始呈現(xiàn)價格高漲的趨勢。除在北京保利秋拍創(chuàng)出1782.5萬元的外,顧景舟的“四方回紋竹壺”和“矮八方壺”分別以460萬元和402.5萬元成交。在北京歌德一場拍賣會,顧景舟制“笑罌壺”以552萬元成交……現(xiàn)在距離紫砂壺拍賣剛剛興起的2008年不過才四年光景,但拍賣價格卻上漲不止四倍。
收藏當(dāng)代紫砂藝術(shù)品的要素是“真”,不真的東西永遠每天都在貶值,除非幾以后成為古代文玩,但到那時也是大打折扣的?,F(xiàn)在收藏市場上有這么一個觀點,一個藝術(shù)家的贗品越多,真品就越有價值,真品越少,制假售假的人就會越多,那真品的價值就就會越高,主要是市場上懂的人越來越多,真品的價格自然就上去了。
紫砂壺歷來都是按人定價。明、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為上萬元,但名家名作可達10萬-15萬元,清代名作也要5萬-10萬元。
2003年,紫砂大師顧景舟和書畫家江寒汀、吳湖帆合作的作品“石瓢壺”在臺灣拍出10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。
2008,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于北京落槌,場內(nèi)一件紫砂大師顧景舟制“雨露天星壺”以近157萬元成交.
2012年,顧景舟、朱可心、蔣蓉制等宜興紫砂壺大師價格少也是30萬元,部分紫砂壺甚至已經(jīng)達到上百萬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