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池透水混凝土材料銷售公司透水鋪裝材料
建設“海綿城市”非一時之功
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,我國正大力推進“海綿城市”建設,力爭讓城市內70%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納和利用。“海綿城市”突破了傳統(tǒng)的“以排為主”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,它以建筑、道路、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為載體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,而在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出來加以利用。
解決城市內澇,建設“海綿城市”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案,不能頭痛醫(yī)頭,腳痛醫(yī)腳。要加強規(guī)劃引導,統(tǒng)籌有序治理,解決方案要包括風險識別與評估,把工程與非工程減災措施、監(jiān)測預警系統(tǒng)、災害應急管理措施等技術和管理綜合在一起。
“海綿城市”的建設不能盲目進行,要針對城市的不同特點找適合的建設方式,不能局限于學習國外下洼式綠地、雨水調節(jié)池等建設方式,而要結合城市實際情況,自主選擇適合的方式。建設“海綿城市”絕非一時之功,需要城市管理者目標,決意推進,不斷擴大戰(zhàn)果,久久為功。
有效應對城市內澇
告別城市內澇,根本上需長久之策。應該看到,目前,我國“海綿城市”建設還相對滯后,短期內城市內澇難以解決,在此情況下,公眾和又該如何應對城市內澇?
指出,公眾一定要有風險意識,對氣象等有關部門的災害預警信息要重視。在暴雨來襲時,盡量少出門,尤其盡量減少開車。公眾還要對自己的居住環(huán)境和活動場所有一個風險評估,尤其是對下水道、水體是否帶電提高警惕。
氣象部門光有暴雨預報還不夠,因為暴雨的中心和城市實際積水多的地方并不完全重合,要實現(xiàn)氣象和交通等部門聯(lián)動,嘗試發(fā)布水情預警,其中包括哪些地方容易發(fā)生內澇、積水可能有多深等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