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鏡不但成為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之一,在一些小型墓內也常有發(fā)現。當然,王公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、紋飾精美的大尺寸銅鏡,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銅鏡尺寸較小,紋飾屬于普通常見的品種。
銅鏡既然被賦予了多種的社會功能,兼具美觀實用價值,自然會被用作王公、親朋故友之間饋贈的禮品。
據《唐書·禮樂志》記載,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,這天也被定為「千秋節(jié)」,又稱為「千秋金鑒節(jié)」,群臣會獻上美酒和銅鏡祝壽,或作為互贈的禮物,唐玄宗也會在千秋節(jié)贈群臣以銅鏡,以示圣恩。后來這習俗更流傳到民間。至于上貢品如「江心鏡」、「方丈鏡」等亦有這種用途。
由于鏡背面積不大,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,譬如祈求吉祥的心愿,表現為銅鏡中常見的銘文如「常樂未央,奉毋相忘」;崇信神仙的思想,表現為仙人瑞獸的紋飾;道德的訓喻,表現為借銅鏡作鑒照真理的象征意義(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,或公堂上懸有「明鏡高懸」的字樣以示為官清廉);道教法象的運用,表現為借銅鏡作法器;佛教藝術,則表現為以佛像故事作紋飾,如宋代的「達摩渡海紋鏡」等等,這些內容無不反映出當時社會意識的特征,這都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。
在日本、越南、和及伊朗等國均出土了不少古代銅鏡。在《三國志·魏志·倭人傳》中,便記載了三國魏晉時代倭(今日本)遣使到來進貢,魏王便賞賜予「銅鏡百枚」的資料,這說明早在漢代,精美絕倫的銅鏡,已經成為周邊難得的珍貴禮物。在日本的考古中也發(fā)現了的魏鏡和吳鏡,以及當地仿制的「倭鏡」。
1959年,在日本福岡縣飯冢市立巖堀田的甕棺墓出土了一面漢鏡,其銘文與西漢時期的銘文鏡基本相同:「日有熹,月有富,樂毋事,常得,美人會,芋瑟侍,賈市程,萬物平,老復丁,死復生,醉不知,酲旦星(醒)」。另外,1978年11月,在席巴爾甘(Sibrkand)貴霜早期三號墓中,也出土了銘文基本相同的漢代銅鏡,這是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又一證據。
清末民初的學者羅振玉在《古鏡圖錄》中形容銅鏡:「古刻劃之精巧,文字之瑰奇,辭旨之溫雅,一器而三善備,莫鏡若也。」古銅鏡隨歷史社會的發(fā)展而各有不同美態(tài),形態(tài)、紋飾、銘文、內蘊、技藝等,各具特色,以下略取一二以作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