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線構(gòu)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,正是《周易·系辭》所說的“河出圖,洛出書,圣人則之”的寓意??追f達疏引,《尚書中侯·握河記》稱“伏羲氏有天下,龍馬負圖出于河”,《尚書·洪范》:“天乃賜禹,洪范九疇”——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據(jù)孟河中躍出的龍馬背部的圖形畫出了八卦,而禹根據(jù)龜背上的“文”成就了“九類常道”進而造福于黎民。
落地漆器香爐是明代廟宇、宗祠、置于室內(nèi)的重要禮器,當(dāng)重大祭祀活動舉行時,它莊重地矗立在顯赫位置,縷縷青煙從爐蓋上的龍馬高昂頭部張開的嘴中徐徐吐出,煙氣祥霧繚繞空中,神秘而又莊嚴(yán)……物換星移幾度秋,滄桑巨變?nèi)f木春,明代的廟堂各地或許尚存一二,但舊時廟堂里諸如漆器香爐這樣的大型禮器已所存無幾了。
根據(jù)考證,陶豆主要用來盛放“菜”。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,與現(xiàn)代飯碗器具相似。陶豆的形狀淺而小,不同于盛“飯”的缽,它只能盛放少量“副食”,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。主副食有所區(qū)別,這是稻作農(nóng)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,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(tǒng)特點之一。高而穩(wěn)的陶豆,在使用中,既能豆器中“菜”的視覺效果,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,方便夾“菜”,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。
青花海水紋香爐
青花海水紋香爐,明永樂,高55.5cm,口徑37.3cm,足距38cm。
爐闊口,短頸,鼓腹,下承以三象腿形足,肩部置兩朝天耳。內(nèi)施白釉。外壁通體繪海水江崖紋。
造型非常優(yōu)美,這種懸香爐在同時期其他國家尚未發(fā)現(xiàn),是高麗具有性的香爐,在彌陀會等場合中與香垸、光明臺一起使用。
直到南北朝時期,佛教的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并如日中天,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,中國禪宗由此肇始。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(fēng),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