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佛教為什么要造像?造像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?這要從佛教名詞“相”與“非相”說起:“相”,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與六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及意識)所認識的特性,也就是說,能表現(xiàn)于外,可以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征。而“非相”就是諸法空性。也就是說,佛教講究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、既不堅固、也不究竟的,因此佛家都強調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?!?br/>
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極其有講究的事。表面上看似“佛本無相”,但實際上卻有著嚴格的要求,人們可以在經書中,掌握正確的比例后,根據創(chuàng)作者對雕刻佛像藝術的深度理解,在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征方面,融入自己的情感,將石雕佛像的藝術形式塑造得更加立體豐滿、神圣慈悲。
隨著佛像雕塑的藝術形態(tài)的蛻變,人們更容易區(qū)分寺廟石雕佛像之間的區(qū)別,和其所代表的意義;這也會后來佛教文化的發(fā)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。直到今日,供奉在寺廟內的佛像雕塑,依然保留著盛唐時期的豐盈和慈悲的外形特征。由此可見,唐朝是寺廟石雕佛像發(fā)展歷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里程碑。